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回首一生,85岁屠呦呦长记七十年前哥哥一句告诫 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它的人失望

当地时间12月4日17点50分,在历经长途飞行后,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顺利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开启其充满荣耀的“诺奖之旅”。据悉,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奖演讲将于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举行,屠呦呦将排在第三位出场。昨日,屠呦呦的关门弟子、也是屠呦呦带过的唯一一位博士生王满元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对老师此行开心之余也甚是心疼:“老师年岁已高,身体不好,长途飞行对她来说是个挑战,她之所以硬撑着前去领奖,一方面觉得这是为国争光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机呼吁世界关注中医药,关注原创性疫苗。”

 
绘画/臧路


丈夫说:“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有机溶剂味”

瑞典当地时间12月7日,屠呦呦将进行《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主题演讲,根据诺贝尔奖委员会提供的信息显示,屠呦呦当天下午第三个出场演讲。届时,她将用中文讲述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诺贝尔奖委员会方面将在现场提供英文的同声传译。

 
12月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屠呦呦展示图书《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 供图/新华


北青报记者问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主任王满元,屠老师的这篇演讲稿是否和他谈论过?王满元告诉记者:“我们确实有所交流,但是演讲的具体内容现在要保密,只能跟你说,老师为这篇演讲做了很多准备。”

今年10月5日晚,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对屠呦呦来说,与获奖相比,她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

1967年,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启动,屠呦呦与同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在困境时,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给了她灵感。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尽管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还有大量筛选鉴别工作需要去做。青蒿只是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6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治疗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少年屠呦呦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同事们只能以身试药。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短时间内提取大量青蒿提取物,困难重重。“文化大革命”期间,业务工作都停了,根本没有药厂可配合。当时为了争取时间,课题组“土法上马”,用七个大水缸代替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中药所又增派人员,开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课题组姜廷良说:“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危害,当时设施都比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实验防护,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

回忆那段攻坚期,屠呦呦丈夫李廷钊很心疼妻子:“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最终,实验得以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一个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屠呦呦在发表于《自然》上的论文中写道:“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而对于外界喧闹的中医西医之争,王满元表示屠呦呦并不关心:“屠老师并不关注她的研究在中医中药领域的归属问题,也不关注对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她在心里坚信,传统医药是个宝库,而现代科技可以提高中药疗效。屠老师是一位在科研生涯中将中药现代化作为毕生追求的医药科学工作者。”

去美国领奖回来 她的骨头疼了一年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拉斯克奖被誉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因此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当年,屠呦呦亲自去美国领奖。

时隔4年,屠呦呦已85岁高龄,不少“老年病”缠身,听力严重下降,腰也不好,平常的“旅行”就是和老伴李廷钊在小区里散散步。今年10月获得诺奖后,对于是否去瑞典领奖,屠呦呦颇为犹豫,她当时在接受《纽约时报》等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这一徘徊心态。但当单位相关同事劝她说“获得诺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如果可能,最好尽量前往”的时候,她就立刻决定去瑞典领奖。丈夫李廷钊说:“一说到国家需要,她立刻就能下定决心。她一辈子都是这样。当初,为承担起青蒿素研究任务,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两个女儿骨肉分离;为彻底了解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她冒着生命危险主动以身试药。抗美援朝期间,我提出过要参军卫国,当时尚在读大学的屠呦呦也要到朝鲜战场去。”

王满元也对北青报记者说,当老师一想到去瑞典领奖是为国争光的事情,就立刻将其视为最重要的任务,“其实她今年还获得了哈佛大学颁发的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这个奖她没去领,是让在美国的女儿代领的。可是对于诺奖,她还是决定亲自去。”王满元透露,老师的血象指标一直都不太好,或许与当年提取青蒿素时接触大量乙醚导致中毒性肝炎有关,而2011年那次去美国领取拉斯克奖回来后,让她的骨头疼了一年。

北京时间12月4日13点50分,屠呦呦乘坐CA911航班飞往瑞典。屠呦呦从北京出发时走的是普通通道而非VIP通道,让领导和媒体空等了一场。这则消息近日被炒得很热,有网友对大科学家这种“气节”称赞不已,也有网友甚至关心屠呦呦此举是否会让领导“不高兴”。提及此事,王满元表示,外界对这条新闻反应有点“过”,“屠老师当时不会想这么多的,不会故意要怎样,她一生不爱麻烦人,当时估计就单纯地想着少给大家添麻烦,赶紧上飞机。”

青蒿研究“大会战” 曾因“偏重实验室研究”受批评

岁月多磨难。1975年,在进一步部署青蒿研究“大会战”的成都会议上,屠呦呦曾受到批评。据黎润红整理的《“523 任务”大事记(1964至1981年)》记载,“成都会议上各研究单位汇报交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会议特别提到广东中医学院中医中药研究组八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疟区农村,积累了救治脑型疟疾的经验,取得了较好成绩。与此同时也提到有些单位偏重于实验室研究,关起门来搞提高的倾向也时有表现。”而据相关知情人士介绍,这句带有批评意味的话,针对的对象之一就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

当许多人响应号召兴致勃勃地将青蒿素广泛投入临床试验时,作为发现者,屠呦呦却坚持要在实验室里搞清楚青蒿素的结构,在明确结构后再确定是否应大面积投入临床应用。她认为这才是对病患负责、遵循医学基本规律的态度。

在后来的研究中,屠呦呦还发现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明显,但是临床研究工作却因为资金短缺而始终无法开展。王满元说:“当时,没有药厂愿意提供经费,因为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治疗只是增加了药物的适应症,药物的制备工艺改变不大,对企业来说,利润难以保证。”直到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双氢青蒿素片获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才被重新关注,但是这份批件已经过期了。

领取诺奖前两天 叮嘱所长要不断创新

虽然青蒿素在1972年便被提炼出来,但之后的四十多年,屠呦呦依然继续为之奋斗。已年过八旬的屠呦呦从未把自己纳入退休行列,这不仅因为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担任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更重要的是她个人的兴趣从未转移,那就是她从大学开始始终为之奉献的医药学事业。

就在青蒿素越来越受到青睐并得到广泛使用时,屠呦呦的关注点却已转移到青蒿素被滥用以及疟原虫耐药性问题上。她很早就注意到,在一些科学文献和新闻报道中提及,原本作为特效药的青蒿素,杀灭疟原虫的周期正渐渐变长,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已经出现在一些发病区。屠呦呦表示,像这一领域内的其他研究人员一样,对最近一些报告中提到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疟原虫的出现,她深感忧虑。世卫组织为此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建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抗药性,须停止单一使用青蒿素的治疗方法。

屠呦呦认为,一些地区大规模使用青蒿素预防疟疾的做法,是产生药物抗药性的一种潜在因素,希望国际社会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药物滥用。12月2日晚上,就在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前两天,屠呦呦还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谈到创新的重要性。她说:“如果说当年发现青蒿抗疟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创新,要想着各种办法进行试验。现在,要使青蒿素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就依然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对于85岁的屠呦呦而言,创新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是她始终践行的理念,更是她科研成功之路的关键。

王满元透露,屠老师平时有做剪报的习惯,尤其关注健康卫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经常让他寻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非典”期间,屠呦呦曾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对非典疫情可能的治疗效果。

32开笔记本抄录2000多个方药

王满元是屠呦呦带过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他记得2002年考取博士生时,屠呦呦把自己的“523项目”笔记本交给他,希望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这是一个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泛黄的扉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屠呦呦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信息。

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用了3个月时间,她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了筛查。

在王满元攻读博士期间,屠呦呦还出资让他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学习中草药化学、波谱解析等课程。王满元说:“他们这一辈科学家,有着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也有着很坚定和朴素的科学信仰。她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她身上,我学到了执著、坚定、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科研事业。”

而屠呦呦的坚毅认真是从小即养成的好习惯。屠呦呦的三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在幼年就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屠呦呦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道:“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它的人失望。”时年屠呦呦只有14岁。(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嘉)

(部分文字内容参考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屠呦呦传》,对出版社提供授权表示感谢)

原标题: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北京时间今晚瑞典登台演讲 回首一生,85岁老人长记七十年前哥哥一句告诫 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它的人失望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07日 第B01版)

编辑:江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