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吕斌:县域经济助力新农村建设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然而,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县域经济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十一五”期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2006年5月16日,中国城市网总编室编辑姚敏对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教授进行了专访。吕教授认为,县域经济是促进、推行健康城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一、关注的必要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和支撑点。我国有220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60%以上,县域GDP占全国的50%以上。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有接近8亿的农民,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7%,预期“十一五”期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考虑到我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地区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承载力负荷限度,我国的城镇化途径需要选择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策略,县域的小城镇将成为转移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必然反映在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两个层面。近些年我在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的研究和规划实践中体会到: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关键要抓两头。一头是要把区域的核心城市做得更强,逐步提升它的辐射力、牵引力,包括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核心城市的合理集聚。另一头就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尤其是在我国大陆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遗留了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影响了区域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它涉及到要解决农村的很多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建设等等。然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县域经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面貌的改善,需要城市的支持、工业的支持以及国家财力的支持,然而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途径还是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业结构的转变、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建立现代农业的体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如果把新农村建设只是简单地看成就是盖房子、修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就这就太狭隘了。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将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的积累、公共服务和各种物质条件。

传统观念认为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以区划范围为界限的经济。然而在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受到挑战,不能适应快速的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当前急需对县域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与再审视,关注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县域经济不是一种完全的、独立的经济问题,是与区域经济紧密相关的,特别是在东部的一些城市连绵地带,县域的中小城镇与大城市的经济、文化、信息的联系、依托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们说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有区域的视点,不能仅就县域论县域经济。我们观察分析人口与各种生产要素向大城市地区的集聚过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集中与分散”的协同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大集中、小分散”的过程。即从国土的尺度来看,人口与各种要素是向发达的大城市地区集聚,这叫“大集中”。然而从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的尺度来看,这种集聚又伴随着由中心城市向周边扩散的过程,这就叫“小分散”,它包括了居住以及产业的扩散。县域的中小城镇是接受这种功能扩散的重要受容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对大城市区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像美国东部、日本、欧洲一些典型的城市连绵地带以及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地区都呈现出这种趋势和过程。以往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对待县域的发展缺乏一种区域的视点。关于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大城市忽视县域经济的作用,没有把县域视为区域的重要经济和空间单元;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常常表现为一种“首长经济”或 “县长经济”,县域融入区域的意识很弱,而县领导狭隘的地方意识对县域经济的干预过强,缺乏区域的试点,也严重缺乏市场的意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的网络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融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框架之中。

第二,加强小城镇建设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中小城镇是为新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据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村建设成城市,而为了改善农村的环境条件、提升农村的文化和文明程度,除了要解决最基本的住房、饮水、垃圾、道路等问题。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为新农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保健和义务教育。一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如果直接放到每一个村庄,形成“村村点火”,既效率低,也搞不好,这就需要以县域的中小城镇做载体。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初中期阶段,与西方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此外,我国区域广阔,东中西部的发展条件与阶段也很大差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关注县域经济,积极参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元途径的健康城镇化道路。(来源:中国城市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