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孙蚌珠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笔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的十九大;学术发展


开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学术研究新境界——兼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的意义

孙蚌珠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着力于学术研究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条件与机遇,也肩负着历史性的使命和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发展方向,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要求。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新境界,必须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研究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特别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完整准确的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创新的意蕴则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各学科及相关理论为支撑,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提升理论的新视界、丰富理论的新内容、提出理论的新概括、实现理论的新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既包括整体研究和创新,也包括各二级学科的研究和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其各个二级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应新时代提出的课题是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提出的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在新时代的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和各个二级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维度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核心要义、丰富内涵、重要贡献和重大意义等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第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一是注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的任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首要任务,其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要注重回应和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二是注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学术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学术体系是基础,学科的本质是学术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应着眼和着力于学科的学术体系。三是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为基础,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中发挥主力作用,融和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的发挥。

第三,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方向性、学术积累和共同发展。一是注重方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要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正确认识历史和未来,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二是注重夯实学科学理基础和推进学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厚重的历史,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还需要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共同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协同效应,有条件的单位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和平台,共同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2005年设立以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学术研究和创新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各二级学科年度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反映学科学术研究的进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10周年的2015年开始,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的研究工作,并把每年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的形式出版,由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编、顾海良教授主编,由40多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不同形式提供资料、六七十位学者参与工作。目前已经出版2015年和2016年两个年度,2017年度的报告预期在2018年上半年出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主要是分三大板块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各二级学科在2015年度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一是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事项,包括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等,还包括学科建设的重要进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基本情况。二是2015年学科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成果,包括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术发展概述及各二级学科学术发展的主要论题。三是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综合情况报告,主要包括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概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概况及各门课程建设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措施等。报告出版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在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6)》增加了专题性的学术概述,主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其学习贯彻情况的学术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学术界的理论探讨学术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其学习贯彻研究的学术专题,增加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7)》主体不变,在内容深度上进一步加强,并基于学科建设考虑适度增加部分内容。

总体来说,学科学术发展报告定位明确而清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调全面性。一方面注重全面反映学科学术发展情况,特别是重要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进展都有所反映,彰显学术主流,体现学科学术发展的主要情况;另一方面系统全面反映学科学术发展,不只面向高校,也包括党校、社科院等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果;涉及的学者,也不都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际上包括了各方面和各相关学科的学者。二是强调准确性,在概述学术发展过程中,注意对学者和文献核心观点的反映,特别注意反映当年的学术进展。三是体现学术性。对学科学术发展状况的搜集、整理、综合和分析,体现学科学术发展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资料的汇集概述,还有分析和评述,体现学术厚度。四是凸显导向性。在全面准确概述和研究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学科学术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学科学术发展趋向。对各二级学科的学术发展,有前瞻性的探索和研究,对学科学术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导引。五是注意广泛性和典型性的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相关情况的资料来源广泛,反映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注意突出重点情况和典型。参与学校和研究的人员具有广泛性,其中著名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意义重大。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学术发展,学术发展需要积累,每年对学科学术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以学术档案形式呈现出来,这是学科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的历史性财富。它可以直接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生的研究和学习,为他们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论文选题等方面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直接的参考。它也是向学术界和社会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成果和进展,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了解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学科学术发展特点,发现学科学术发展中的问题,总结学科学术发展经验,研判学科学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向,探索学科学术发展规律。(作者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新境界

孙熙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研究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但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或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和路径是不相同的,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便有了不同的内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因为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因此,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回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根本和关键。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我们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精神实质是什么呢?十九大报告没有明确提出来。我们知道,理解一个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应该到它的思想内容中去寻找。具体到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要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去寻找和概括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要到“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去寻找和概括。通过学习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和为了实现这“八个明确”主要内容而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我们可以看到这“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如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如何为世界人民谋进步,如何为世界各国谋和平。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进步,为世界各国谋和平。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就是研究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简言之,就是研究如何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用这一门学科作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因此,共产党人的任务和使命就是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用这样一个坐标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看到这一思想的主题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思想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思想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样一个坐标方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就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学问,如何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学问,研究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问,研究如何实现世界人民和平进步的学问,研究如何践履马克思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学问。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得出的结论,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由于这一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新时代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包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对时代问题、时代任务的思考和解答。“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推进到哪里,理论才有可能发展到哪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建设的伟大工程和推进的伟大事业把我们带进了新时代。创造性地回答新时代的新问题、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形成了新的思想理论。从这一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者是习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补天填海的气概,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调直了走弯的路,夺回了丢失的阵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我们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进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新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所以这个理论用习近平同志的名字命名既实事求是,又符合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合乎党心,顺乎民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五、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明确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对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层面上思考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考中国和世界问题时,始终围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既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因此,就必然回过头来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


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的是全人类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因为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为这一思想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因为这一思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与世界人民一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一思想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国人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一门研究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如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如何为世界人民谋进步,如何为世界各国谋和平的学问,就是一门研究如何践履马克思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应当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为指导,推动自己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新境界。(作者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科学指南

孙来斌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研究意义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具有基础研究的性质和独特的学科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要有新面貌新气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提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重大研究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提出了新的重大研究和建设任务。

第一,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历史地位的研究。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P20)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角度来看,这里的“继承”和“发展”分别体现在哪里,换言之,一脉相承之“脉”和与时俱进之“进”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新思想何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认真的文本梳理、深入的思想发掘和准确的学理阐释。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概念给予充分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P9-10)毫无疑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不仅要回望过去,还要审视当下、关照未来。当前,学术界对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正在开展研讨。我们以为,“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在理论上既很好地打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通道,也很好地连接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也必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不断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研究水平。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此来检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不难发现目前存在的不足:学科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学科分化相对滞后,学科点设置相对偏少,研究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研究论题着力失衡,一些基础领域的研究有待加强。例如,关于经典作家著作全集、选集的研究,对研究者的学术积累、学科视野、文本功底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一般学者少有涉及。习近平指出,“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3](P11-12)可见,在文本研究和考据等方面,我们还得着力下工夫。


二、明确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脉络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当前有一些应该着重加以研究的内容。

第一,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研究。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这次讲话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研究。社会主义反映了先进人类的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华彩乐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应该在这一选题上推出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研究。这一研究涉及时代背景、理论来源、主体因素、创立过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应该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再研究。例如,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3](P3)这说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重要视角,可以从对时代问题的回答中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又如,从理论来源来看,学术界注意到,过去的理解长期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对理论来源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重视不够,我们应该从更加开阔的思想视野来看待。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3](P4)

第三,关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2](P12-13)这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事实上,他曾经多次讲过类似的话。十月革命及其世界历史意义,特别是它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影响,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此外,诸如否定斯大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习近平也多次论及,同样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此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导向、创新驱动、伟大斗争等有关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动力和规律等具有基础理论研究性质的问题展开研究,也值得期待。


三、提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关于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思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第一,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方面的倡导。事实上,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入门课、基本功,我们都要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3](P12)习近平的这段话,有忠告,有批评,更有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3](P13)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三,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人物。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自然少不了要对重要历史人物做出评价,而这往往会涉及一些敏感而复杂的因素,许多学者不愿触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4](P11)他还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4](P11)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祝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8-24(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抓住新时代历史机遇 推进学科学术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学术作用

陈占安


在全党全国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动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任务。从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术作用的角度,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系统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2014年以来,学术界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阐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2016年两个版本中有过梳理。课题组除了从总体上反映了学术界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总体研究状况(其中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内涵与特点、内容与结构、历史地位与重大意义的研究等问题)外,还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落实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共享发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从2015年以来特别是2016年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分布和发展态势看,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居于主体地位。这些研究直面理论热点问题,全面解读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关注重大问题,不断推动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的系统化;立足理论发展,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学理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诉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阐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十九大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响应党的号召,学术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理论工作者,都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对待。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停留在一种政治性表态和字句上的理解,而应该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一思想所涉及的学理体系和内在逻辑。这其中包括,研究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传承、历史条件、实践基础;研究这一思想创立者的个体条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这一思想相比党在之前的理论成果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研究这一思想所内在的思想体系、逻辑结构、文本表现和方法论特点;研究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这一思想在贯彻落实中的路径和方法;等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中,要充分体现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方位、多角度阐释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同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工程相联系的伟大斗争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深刻理解“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间的内在关联,等等。总之,应该把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看作是更高认识的起点,遵循十九大所指出的正确方向,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2018年,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有望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学位点的学术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中,除了一级学科学位点普遍都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学位点外,目前还保留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学位点。经过2006年初的最初布局、2010年增设、2013年认定,加上2017年的调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学位点在普通高校中已经接近350家,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占到80家。

这些学科学位点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方面起着或者说应该起着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首先,它们应该动员其学位点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投身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中,应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达到研究的层面。其次,它们应该对其他院校乃至更多方面的学习研究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而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一是必须让学位点的所有成员都承担起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学科建设的任务压在几个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身上,学科建设的任务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基层和每一个成员;二是必须使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自觉明确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归属,全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自觉参与和承担学科建设的任务,及时吸收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

从统计数据上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归属的教师数量仅次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这些教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应该明确自己上什么课,还应该明确自己在什么二级学科。做到“一身二任”“一岗双能”,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两个都搞好,才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完整形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关注和梳理的重点在于学术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参加学科建设努力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通过学术研究成果去支撑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为达此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归属的教师应积极申报并认真主持省部级以上的重要科研项目,争取多出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今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的梳理中,应适当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特别是博士学位点的学术发展状况,其中包括这些单位每年主办学术研讨会的成果和优秀博士论文的成果。


三、坚决纠正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建设的两张皮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原先普遍不重视科研到开始重视科研,也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毋庸讳言,我们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理解和所从事的科研,与所担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呈现两回事、两张皮现象。即是说,他们没有把教学研究纳入到学科建设的范畴,往往费了很大劲搞出来的科研成果在自己的教学中用不上;而有些学校在科研成果的管理上,常常也是离开教学研究去单纯要求科研。这种情况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是不利的。

我们应该下大气力解决教学与科研两张皮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报告的梳理中应该体现这种意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来讲,其中就应该包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内容的教学研究和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为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统一部署下,这几本教材都在进行新一轮较大的修订。新版本教材不仅在总论部分要阐述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方略、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等,还要将这一思想分别体现在教材的有关章节中。

我们在今后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学术研究报告时,应适当增加相关教学内容研究方面的成果,争取形成一种导向,也实际支持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者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若干思考

黄蓉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厚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有新气象,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谋求学科发展的新作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迈入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10)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P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承续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磅礴历史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精髓,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梦想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社会的共同愿景和艰辛探索。自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历经几十年风雨坎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彰显出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世界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条件下迈入创新发展新征程。自1984年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学科专业从无到有,从本科专业发展到硕士点博士点,学科规模日益扩大,学科理论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产生众多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上升为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原则遵循。适应这一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理论,在发展理论中丰富实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肩负时代赋予的发展新使命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取得新的成就,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用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18)这一重大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科学总结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和集体智慧,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和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转化的新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使命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1](P63)

第一,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不断提升政治政策水平和思想理论水平。第二,认真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意蕴,既要着重学习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其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又要切实领会其所体现出的政治立场、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学真用。第三,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记使命、恪守宗旨,坚守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补充好理想信念之“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围绕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工程、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肩负的又一重要使命。第一,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高校 “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清晰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做了准确的导航定向。第二,要以认知认同为着力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着力于认知、情感、行为的认同过程,实现由形式认同向实质认同的转化、由理论认同向心理认同的转化、由评价认同向实践认同的转化,切实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第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价值因子和道德观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也就是说,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开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师生提供精神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基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道德建设问题,强调要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道德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P42)“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P42)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肩负时代使命指明了方向。第一,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此,要着力提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党史、国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第二,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道德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公民道德文化建设,抓示范、抓宣传、抓教育,努力营造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道德氛围,创设和谐、文明、健康、有序的人文环境。第三,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培养健康文明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45)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时代使命。第一,深切理解立德树人的丰富蕴涵,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我国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最大特色和根本优势在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置德育为首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为完成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重要职责而接力奋斗。第二,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增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辨明方向、看清趋势、把握未来的能力,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第三,深入切准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立德树人的师资队伍,要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队伍,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实践新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综合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当今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条件下,惟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有效避免理论“苍白”、学科“肌无力”,真正找到发展规律,把握创新脉搏,在创新实践中有所作为。

第一,应有清醒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中,不断走向壮大、取得胜利,凭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3](P269)“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4]新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搞明白“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产生清醒的理论自觉。有了这种理论自觉,才能做到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实践中,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让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践行时代使命。

第二,应有多向的科学思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P43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在创新实践中有作为,不能没有多向的科学思维,否则就难以掌握真谛并融会贯通。“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门学科,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不断促进其科学化。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具备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科学方法。为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学科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1](P68)多层次、全方位、广渠道开展研究,掌握学科发展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在揭示学科发展基本规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第三,应有坚定的立场观点方法。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P742-74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推动学科创新发展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努力为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做出应有贡献。(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6-04(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从世界马克思主义视野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陈学明


前不久举行的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最权威,也是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定位,即不仅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定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进入了21世纪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19世纪有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形态,20世纪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形态,21世纪也必须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明确地告诉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如果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从中国的视域中来确定的,说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那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显然已经超越了中国的视域,而是从整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来加以观察,说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整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真正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借助于世界马克思主义视野。这一世界马克思主义视野,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的视野。这就是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长河中,看看其对先前的马克思主义的提出者和主要继承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看看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世界马克思主义视野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包括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要真正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借助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或者说,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国外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加以比较分析,通过这一比较分析来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原创性贡献。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在中国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意义之所在,当然也看到了我们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把反映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是正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29日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肯定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所做出的研究。他说:“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1](P67)他还指出:“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1](P65)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讲话中还指引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要有分析、有鉴别,在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同时,也绝不能搞全盘照搬。[1](P67)事实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有许多代表人物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同时,找不到一条如何改变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更提不出替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现实的社会图景。他们的研究留下了一系列的“空白”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1](P6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基于中国深刻变革的实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对照一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国外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潮就可知道,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许多代表人物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资本主义文明、有关人类发展的他们所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已经做出了回答,他们不可能得以解决的难题实际上在理论上已经得以解决。

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批判了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是一部斗争史,认为比起以前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即现代工业文明是文明的高级形态,但资本主义文明所蕴含的斗争与对抗也超过以往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那么,人类社会就必然处于这种冲突、矛盾、危机的状态,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必然在斗争和对抗中实现。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对此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十九大报告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条坚持”,其中一个坚持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一条和平共赢的人类发展新路更加现实、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

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批判把西方文明解释成为人类文明的普遍的、唯一的形式,将西方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视为整个人类必须效法的“典范”,把西方文明所意蕴的文化价值说成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地展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式的诞生。这种人类文明形式的出现使西方发展模式走下了神坛,它阻挡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变成清一色的西方特征。

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揭露了生态环境与资本逻辑的对立,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但他们面对人类如何摆脱限制资本与利用资本的两难境地却束手无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视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标志,为破解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提供了启示。我们从十九大报告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讲话中,确实看到了人类破解人与自然对立这一时代难题的希望。

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人从属于物的生活方式极其不满,但面对这种生活方式往往持无可奈何的态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号召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努力奋斗,为人类社会构建新的存在方式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地把实现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其重大意义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消费主义的界限,把真正“属人的生活”作为目标加以追求。这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破解了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所面临的难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和高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

仝 华


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该通知的附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简介”,从学科概况、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主要相关学科等4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原则指导。近10年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该学科建设也呈现良好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该学科建设从多方面、多层次上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其在新时代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此,仅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进一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最好的教科书”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这次学习时强调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1]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但是,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才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此,新时代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各方面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的主要内容。其中他强调:“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2](P404-405)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多种渠道,而结合本职工作和专业要求,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下功夫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从根本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并且,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达天下的中国声音”,[1]特别体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已出版上、中两卷)以及党的十九大文献和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因此,下功夫完整、准确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真正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最好的教科书”所应有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二、进一步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新时代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3](P113)这段语重心长的话,从汲取苏联惨痛历史教训的层面,强调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特别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深刻阐释关乎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若干大道理。诸如:第一,需要我们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弥足珍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1]第二,需要我们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近97的历史,深刻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因为“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4]第三,需要我们结合新中国成立69年的历史,深刻阐释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3](P112)第四,需要我们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际,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实践中所发生的错误和挫折,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的功过是非等问题,以使“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


三、进一步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既为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深化这一学科研究昭示了若干新的生长点。其中特别是:第一,如何从中国共产党创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红船精神”的最本质内涵,认识“不忘初心”和光大“红船精神”对实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如何进一步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十月革命的道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内在关联。尤其是要把学习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中的有关论述,同学习他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研究和阐释好这一重大问题。第三,如何进一步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意义。第四,如何进一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该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依据;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路线图、时间表,等等。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应再接再厉,争取该学科建设取得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效。(作者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 [N].人民日报,2013-06-27(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2).

 

原文标题:孙蚌珠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笔谈(转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编辑:凌薇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