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院士风采】谢心澄:“独立是最重要的”

谢心澄老师的办公室在物理学院的6楼,时值深冬季节,窗梁上还有积雪,他的窗台上放着一排盆栽,打理得很好,在冬风呼啸的季节仍然不改绿意。整间办公室窗明几净,谢老师从层层叠叠摆放整齐的书本和纸张里抬起头。他今年50来岁,穿着整洁的衬衣,说起话来精神奕奕,看起来十分年轻,算起来这已经是他来到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的第6个年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他如今担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物理学院院长,一边忙着科研,一边做着物理学院的行政工作,还时刻惦记着学生。他对学生的关爱很细致,有时同助理说起工作的时候会仔细询问某些学生的详情。

 
谢心澄近影

谢心澄回忆起他的学生时代感到是很久远的事情了。1977年,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招收的大学生中,谢老师是年轻的一员。十年文革中,他被编入一家体校,大多数时间在进行体育训练。但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背景让他对于知识的渴望未敢懈怠,没有老师教授的日子里,他独自捧着数学和物理的书籍,耐下性子研究,完成了理科基础知识的自我教育。这段自学的经历虽然有许多困难,但却对他未来几十年的求学与科研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8年2月,谢老师从家乡南京独自来到合肥,进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他最初想要修习数学,后来服从调剂去了物理系,因为他对物理的兴趣也很浓厚。在他看来,理科的各科目学习是相互关联的,物理处在数学的基础之上,也包含了其它学科必然要掌握的知识,这令他想要探索物理世界。

虽然大多数知识都是自学得来,但他在入学考试中仍名列前茅。学校的时光是美好的,他每天有规律地上课、下课,课余时间完成体育锻炼,知识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积累起来。因为自学的经历,他已经习惯自己安排学习过程,喜欢听的课便去上,不喜欢听的课便不去,自己找来书钻研。中科大给他印象犹深的是同学之间浓厚的学术氛围,因为大家都有极强的独立思考意识,课上老师没讲到的,他们便私下一起讨论,朋友之间很大一部分话题都是围绕着学科进行,“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己思考得就少,老师讲少了,我们才能自己多去想想是为什么。”谈起当初,谢老师满脸微笑。

那时候,除了学习,体校经历也让他成为学校里的体育健将,刚入学的时候参加运动会,他便拿下长跑第二。

1979年李政道教授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在研究生院系统讲课。在此期间李先生发现了一些优秀的研究生,他对他们进行口试,并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进行笔试。最后推荐5名学生于当年赴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哥大提供留学资助。这开启了中美合作选送留美研究生的先河,也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的初次尝试。1982年,谢心澄本科毕业,决心继续研究物理,但困于当时国内较为落后的研究环境,希望到国外继续深造。于是,他参加了CUSPEA项目的考核,当时国内的竞争非常激烈,但他凭借优异的成绩从全国的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的机会。

谢心澄到达美国的时候是1982年,初至美国,住处还没解决,他们就在大使馆住,然后自己到处跑跑,解决了住处的问题才从里面搬出来。他对此不以为意,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处,没有找到房子便找,找到了也就解决了,独自在外,一切困难只要克服便能过去。

他博士毕业的时候的导师是第三位导师,第一位老师是一位台湾籍的教授,跟他毕业时的研究方向也不太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他一直在思考,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兴趣是否关联紧密,当觉得教授的研究领域更偏向数学后,他经过思考,决定更换导师。“这在国外是很自由的,你研究到一半,觉得不太喜欢这块领域,可以换个导师。”此后,他在认真思考后第二次转变方向,最终找到了与自己的想法更为契合的领域。

1991年,他完成了博士后学业的学习,在美国的Oklahome State University任教,并成为教授。他在美国成家立业,孩子也在那里长大,生活日趋平静。

 
讲课中

90年代,谢心澄出席许多会议,结识了后来成为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物理学院院长的王恩哥老师,并因为在学术及各项工作上的志同道合成为朋友,谈起这段友谊的时候,他笑起来:“是,那是很好的朋友。”2000年,王恩哥在中国科学院成立量子结构中心,当时邀请了十位北美的教授、十位国内的教授,谢心澄是其中之一。从2000年起,他便有两三个月在国内。2005年,王恩哥又邀请他去凝聚态研究室,从那个时候起,他便每年一半时间都待在国内。2009年,王恩哥出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物理学院院长,再次邀请谢心澄与他一道进入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成立量子材料科学中心。

谢心澄带着对国内亲人的思念以及祖国的感情,和太太结束在美国的稳定生活,将美国的房子卖掉,举家迁回中国。谈起从当时稳定的环境中走出,谢心澄觉得一切都十分自然,稳定意味着清闲,在当时的环境中,“似乎有点单调了吧”,因此他决定回国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在国内和国外当老师,他接触最多的是研究生,他与他们的交流更多是学术问题。“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看人、看世界的眼光都形成了,不必再告诉他们什么了,告诉了也没有用。”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独立”二字。“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老师给不了你太多。”

这与他一路走来的经历有关,早年的自学,已经为他打下了深厚的独立基础,随后前进的每一步,他都依靠自己的决定做出,不囿于其他人的看法和行为,发现错误便及时纠正,觉得单调便寻求改变,面对困难也并不惶恐。时至今日,在久难攻克的科研问题前,他不再焦虑。“做科学,每一步都是困难的。”他逐渐意识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便是积极寻求方法解决它,忧虑只会徒增烦恼。他为自己开了一条独自向前的路,便以一己之光照亮,光就很足了。今天再面对手下的科研问题,谢心澄从容且坦然。

 
在座谈会上留影

“独立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他重复了三次,连接起少年、青年、壮年的岁月,照进今日。采访结束,他又投入自己的繁忙日程中,一边走向会议室,一边不忘问起学生工作的情况。与记者道谢的时候,他笑着说:“不必写太多,少写点儿。”所有成就,不需说太多,自己知道便足矣。(文/张润芝)

摄影:李香花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