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2020思政实践课 | 历史学系开展黑龙江漠河“学习北红先进事迹,探索支教发展经验”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8月4日至8月6日,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历史学系部分学生通过线上渠道,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希望小学取得联系,开展了主题为“学习北红先进事迹,探索支教发展经验”的思政实践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线上座谈会、线上访谈会、《乡土中国》读书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二位支教老师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精神,也透过北红小学的事迹,探索乡村支教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的经验。本课程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顺老师担任指导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亚男、黄博一担任助教,与历史学系2019级本科生一同参加实践。

线上座谈会:坚守雪原的支教老师

网络连接起两方书桌,一头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历史学系实践小组,另一头是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市北红村。走近北红小学,同学们看到支教老师们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见证一座边疆小村庄教育的蜕变。

北红村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是祖国最北的地方。这里气候苦寒,只有一百多户人家,北红村希望小学是孩子们唯一的求学之处。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北红村的经济条件稳步提升,曾经条件简陋的北红小学也焕然一新。在这片广袤雪原上,希望之花已悄然绽放。

清晨的北红小学

多年来,三名支教老师始终坚守在这个祖国最北端的小村庄。实践的第一天,课程小组用线上座谈会的方式与三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同学们邀请他们讲述在北红小学支教的经历,了解其工作和生活环境,学习其榜样事迹与奉献精神。

王忠雷、于晶和孩子们

王忠雷是2009年来到北红小学的,按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命运的安排。”当时北红村还没有通水通电,教师宿舍需要自己烧火炉取暖。王忠雷刚刚毕业不久,还不会做饭、不会烧炉子,烧煤过程中被烟呛到,险些丧命。

王忠雷说,那时的自己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但孩子们期待的眼神让他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段时间”“再坚持一段时间”。在一次次“犹豫”之后,王忠雷的爱人于晶老师也来了,伴随着于晶的到来,离开的念头渐渐消散。十一年后的今天,王忠雷再没有那些犹豫和考量,只想着怎样把孩子教好,怎样让孩子走出农村,走到更大的舞台。“只有让孩子们走出去,北红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王忠雷如是说。

王忠雷老师的数学课

2011年,于晶来到北红小学看望王忠雷——“刚来的时候只是觉得这里条件很简陋,生活上挺困难的,但是孩子们特别质朴单纯。”正赶上和王忠雷搭档的另一位老师调离岗位,她放弃了去三亚工作的机会,与王忠雷组成了“夫妻档“。

“在北红小学这些年,中间也有过彷徨的时候。”于晶坦言。但想到孩子们还那么小,老师离开了,学生就要去县城读书,她不忍心孩子们奔波辗转艰难求学。最后,她还是选择和王忠雷一起留在这里。到今天,已经有八个年头了。

“北红小学已经毕业了30多个学生。今年中考,我们从一年级带出来的八个孩子,考的都挺不错,5位同学考上了实验中学,平均分在680分以上”,谈到孩子们的成绩,于晶言语里满是自豪。

于晶老师的音乐课

北红小学的英语课由边防部队支教,从2003年开始,由一代代战士传承至今。

2019年参军入伍的侯国庆是孩子们现在的英语老师,他有三个身份——大学生、边防士兵和支教老师。为了做好支教工作,他向老兵咨询经验,探索通俗有趣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换位思考,因材施教。“在服役的两年时间里,我会尽自己所能,把正确的、好的东西教给孩子们。”侯国庆笃定地说。

线上座谈会合影

线上访谈:仰望极光的孩子们

在王忠雷的帮助下,调研小组与北红小学的三位毕业生建立了联系。他们刚刚结束中考,即将升入理想的高中。通过线上访谈,同学们聆听这些毕业生的回忆与畅想,一步步走近他们心中的那个北红小学,走进他们憧憬中的未来天地。

提起北红小学的往事,条件的改善是他们回忆里共同的片段。“那时还没有多媒体和课件,不过逐渐配备了微机室和图书室”“过去学校只在晚七点至十点通电,现在整日供电”“过去用的是井水,要手动轧水,现在已经通自来水”“学校建起了锅炉房,门口修起了水泥路”……北红小学曾经艰苦的教学环境一步步走向完善,这背后,是王忠雷、于晶的努力争取,是北红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发展红利,是政府乡村教育政策的落实,更有着希望工程和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北红小学的孩子们,正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与包格格同学的线上访谈

常年的陪伴,让孩子们与老师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师生情——“王老师从一年级就把我们一手带大”“每次放假,我们这些到外地上学的孩子都会组队回去看望老师”。在孩子们眼里,几位老师从不只是课本知识的讲授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他们重视品德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在儿童节组织表演活动,也会带着孩子们到黑龙江边春游。正是二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孩子们快乐绚烂的童年撑起了一片天。

与赵雪睿、李升浩同学的线上访谈

“我们的成绩与城里的学生相比一点都不差,有时还比他们考得更好。”提起成绩与升学,毕业生赵雪睿同学自豪地说。和她一级的8位同学全都如愿考入了市里的高中,她自己更是打算在高中毕业之后再读大学、读研究生,最后做一名人民警察。而包格格同学则梦想着长大以后当一名作家:“我喜欢写文章,在北红小学时就喜欢写作文。在王老师和于老师教我时,我就经常读作文书。”不论是警察还是作家,她们都梦想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记得王老师经常说一些关于人生大事的考虑,激励我们走出去,去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李升浩同学如是说。在北红小学的阳光下,他们的梦想之花生根发芽。

《乡土中国》读书会:从书本到实践

实践活动的第二天,实践小组举行了《乡土中国》线上读书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通过实践研究和社会结构分析,提出中国如果要完成蜕变,就必须经过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而这项工作首先应在农村展开。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将阅读感受与北红小学调研中的心得相结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乡土中国》线上读书会

谭晴文同学对《乡土中国》的背景内容和基本知识作了介绍。她认为,书中的“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倡议大家挖掘书中对当今乡村社会治理有指导意义的观点,理解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是可以改造和继承的。

谭晴文同学介绍《乡土中国》背景知识

在对《乡土本色》一文的品读与分享中,丁立伟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强调“乡土”一词是一种精神归属,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情绪的投射。他阐明了费孝通先生指出的礼俗社会的计除是人们在缺乏流动的小社会中长期的磨练,是人与人之间高度的熟悉和信任这一观点的共鸣。丁立伟建议大家在心中泛起乡土的相思病时,要反省我们所怀念的究竟是什么,以及身为现代人,不必大费周章地去挽救正在远去的乡土社会,而要明白乡土的记忆其实一直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之中。

余炜灏同学阐述了他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并作出学术性分析,归纳出有关《文字下乡》的三个结论。同时,他从城乡二元对立的角度对农村污名化进行分析,指出正是乡村教师职业队伍的壮大,为中国乡村增添了光明。读书与实践结合,他充分肯定了乡村教师的理想与坚守。

读书会上的思想碰撞

邱春水同学通过阅读和思考《差序格局》,认识到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目的是点明中国社会形成“私”的原因与弊端。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这种差序格局也被打破,但遗留下来的问题仍是需要我们思索的。

王科颖同学带大家品读了《男女有别》,并联系近年来比较火热的女权话题进行了探讨。

大半个世纪前的文字与今日思想的碰撞,书本理论与现实情境的交锋,进一步开阔了同学们实践的思路,引领着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乡土社会的理论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勇担时代之责,绽放青春之花

三天的活动远不止这些。线上团日活动中,2018级本科生刘瑰琦学姐向实践小组分享亲身前往北红小学考察的见闻,带大家从一个崭新的渠道认识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在赵顺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思索北红小学的现在和未来;在激扬的朗诵声里,感受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线上评议会上,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总结实践经验,内化实践成果。在调研最后的总结会上,各个小组回顾三天的实践,畅谈活动中的收获,规划调研报告的书写。

线上主题团日活动

调研总结会

此次实践活动从两位老师个体出发,上升到对整个乡村支教事业发展的思考,并对其背后涉及到的经济、社会、政策、观念等层面的深层因素进行探究。在调研报告中,同学们将分工协作,对教育资源不平衡、文化环境与教育观念、青年人就业选择以及支教老师生活保障等命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提出同学们的看法和建议。

各小组讨论情况

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北红小学支教老师平凡身份与无私大爱的交融,于寒风中绽放希望之花。与北红小学的云端交流,让同学们领略了这平凡而伟岸的奉献精神,更加深了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理解,有利于带大家深入理解中国国情,认识中国制度。也激励着同学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响应“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号召。

实践成员线上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