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 | 行远自迩,育人为先——访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唐志尧教授

编者按: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目前最好的足彩app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卓越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取得丰硕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新闻网特联合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推出《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专栏,讲述获奖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以先进典型激励师生在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迈上新征程,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从一个讲课紧张的新手教师到目前最好的足彩app2022年度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主任、博雅特聘教授唐志尧走过了怎样的教学历程?在一个初冬的下午,唐志尧坐在他整洁的办公室里,细细述说他从2004年春天任教以来,在学生的包容中成长、在老一辈教师的指导下进步、在野外实习中感动,以及在教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的故事。

唐志尧接受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摄影 夏子然)

从学生到教师,从会学到会教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情景,唐志尧不禁笑了:“我那时真的好紧张,说话都有点儿结巴。”从1994年进入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城市与环境学系(现城市与环境学院)读本科,到2003年12月取得博士学位,唐志尧在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求学近10年。在2004年的春天,唐志尧站上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的讲台,从一个听课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教课的老师,身份的蜕变来得突然,紧张也就不难理解了。

“研究生课程‘生态遥感’授课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崔海亭,那年他退休了,所以我接替他讲授这门课。台下坐着我的师弟师妹们,崔老师也坐在教室里听我讲课。”唐志尧说,为了隔周的两节课,他每天都在备课,不断打磨教学内容,但还是压力很大,担心没有准备好。

“我的师弟师妹们对我很包容,崔老师课后也给我一些指导,告诉我哪些地方该讲得详细点儿,怎么讲学生更容易接受。”唐志尧会在课上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多听听学生的反馈。学生也会在课后给他一些建议。

城环学院生态学系高级工程师朱江玲当年正是一年级研究生,她还记得上“生态遥感”课的情形:“唐老师讲课非常认真,内容也很好,就是比较紧张,感觉他额头上都是汗。但这也足以可见唐老师对课程的重视。这门课的内容很丰富,唐老师增加了很多当时的研究热点,课程形式也很‘年轻’,他还带我们去凤凰岭实习,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加深了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生送给唐志尧的教师节贺卡(摄影 夏子然)

2005年,唐志尧开始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生态学3”。“当时是新开课,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摸索。而且我担任了2004级本科生的班主任,和学生比较熟悉,就会更担心讲得不好。”回想起来,唐志尧感谢当时的学生们“非常宽容”:“他们知道老师还年轻,也知道我非常迫切地要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可能还欠些火候。”事实也证明,“讲过几次就好一些了”。

唐志尧表示,在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学习的10年,上过很多老师的课,当自己成为老师,他也在不断思考:怎样讲才能让学生听得懂、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多年以后,当自己讲课不再紧张,备课也不再需要那么多时间时,唐志尧觉得自己以前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其实学生并不需要老师知识渊博,也不需要你博闻强识,作为老师,你只要真诚、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跟他们多讨论,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唐志尧荣获2022年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教学卓越奖的荣誉证书(摄影 夏子然)

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生态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课堂授课和野外实习,唐志尧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野外并重”的教学理念,建立了“课堂授课、课下讨论、课后总结、野外检验”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科热点和学科前沿,以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全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虽然上过很多的课,但唐志尧觉得最有意思的课还是野外实习。从2017年开始,他和朱彪老师接手本科生课程“植物土壤实习”和“野外生态学”(后来合并为“野外生态学”)。“这是一门野外实习课程,一般8至10天,最长12天,在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塞罕坝生态站开展,老师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白天野外调查、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晚上回来压制、处理标本,讨论问题,聊聊心得。”野外实习很辛苦,但唐志尧认为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018年夏天,唐志尧带学生在塞罕坝野外实习

一是认识自然、阅读自然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太多野外调查的经历,所以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我们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在野外进行生态调查观测,让学生亲身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我们会指导学生识别植物,开展群落和土壤调查,参观野外科研设施,练习使用野外工具和测量仪器,以及应对野外风险。”唐志尧说,他每次带完学生的野外实习,在阅读学生实习报告和实习感想时都充满了成就感和感动。

2017级贾文同学这样写道:“出野外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到了平时一个学期都学不到的东西,将我从一个‘花盲’变得能够走在路上的时候随口说出路边一朵野花的名字……第一次出野外身体力行地做了一系列群落调查工作,钻过树,挖过土,拔过草,爬过山。这次实习经历使我意识到我果然还是喜欢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能够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

2018年夏天,在塞罕坝野外实习的学生

二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到了生态站,会住到集体宿舍里,唐志尧会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实习过程中,挖土方、打土钻,采集、压制标本,测试、分析数据等,都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学生各有特长,互相配合得很好,合作得很愉快。虽然偶尔也有小矛盾,但他们基本都能自己解决,很少会反映到老师这里来。”实习结束时还设置了评奖环节,植物认得好的同学获得“金莲花奖”,土方挖得好的同学获得“金锹奖”,土钻打得好的同学获得“金钻奖”。

2016级蒋璐冰同学认为,塞罕坝的野外实习是“整个班级和带队老师之间最和谐融洽的记忆之一”,她说:“十人间的寝室,一起做样方的白天,一起压标本的夜晚……这些活动将我们拉得很近,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感受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魅力,感受着我们集体力量所能完成的工作。”唐志尧认为,城环的学生很团结,跟学院开展野外实习有很大关系。“生态学专业的学生至少应该参加两门野外实习的课程。”唐志尧说这是生态学专业老师们讨论很长时间的一致结论。

2018年夏天,在塞罕坝野外实习的师生合影

三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同学们面对广袤的大自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完成实习报告。同学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塞罕坝位于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交界处,为什么内蒙那边不种树而到河北这边就要种树?为什么要种落叶松、樟子松?种树之后对该地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所有地方都种上树才好……“我跟同学们说,你们只要提出问题,就去慢慢探讨,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们的实习报告没有固定的主题,主要就是培养同学们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分析思考和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唐志尧介绍说,同学们在野外实习后提交的报告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习报告,而是要像投稿的科研论文那样,“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这是第一次撰写一篇完整的科研报告”。唐志尧认为这样的训练很重要:“不管同学们以后是做科学研究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应该具有这种文字处理的能力,包括获取数据、查找文献、独立思考、分析表达的能力。”

2016级徐浩同学对撰写实习报告体会很深:“除了野外实习的过程,独立撰写科研报告也是头一遭,如何从手上的数据分析,再得出结论,这一‘无中生有’的过程,汇聚了我很大的心血……报告的撰写,由于以前并没有类似的论文,因此在格式上借鉴了《生态学报》上的文章,但是内容和数据分析都是我一点一点熬出来的,最后看着自己报告里的那几张表格,感慨于表格里的每一个数据和字母都是几百条或上千条数据的支撑,感觉收获还挺多哈。”

野外实习的学生正在取土壤剖面样本

唐志尧认为,“野外生态学”是比较有特色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我们也花了很多心思来建设这门课”。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同学们通过这门课,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态学专业。

学习塞罕坝精神,培养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在主持“野外生态学”课程的过程中,唐志尧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塞罕坝的独特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塞罕坝有很多的思政元素,加上我们生态学专业的特点,这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机会。”

最初,唐志尧只是申请了一个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这个项目一开始没有获批,但是我想,不管有没有获批,我们也应该做思政实践这件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塞罕坝生态站被授牌成为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7月5日至12日,城市与环境学院塞罕坝思政实践课程团队赴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了“砥砺奋进铸就绿色奇迹,求真力行弘扬赛罕精神”思政实践课程,由唐志尧和同事吉成均、朱彪带队。同年,“野外生态学”入选了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1年7月,思政实践课程团队在塞罕坝生态站前合影

唐志尧说,不管是思政实践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绿色发展、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同学们学习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同学们七八月份到塞罕坝,正是那里最漂亮的时候。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同学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有了亲身的感受。”就像参加2021年塞罕坝思政实践课程的李旨航同学所说:“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对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深了解,也坚定了我们城环人发展生态的信心。”

“在塞罕坝,学塞罕坝”,同学们到塞罕坝进行野外实习或者开展思政实践,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塞罕坝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每年实习,我都会带同学们去塞罕坝博物馆、纪念林、防火塔等地方。每次去,我都深有感触,林场建设者们真的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唐志尧说他是一个感性的人,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对林场建设者们的奉献精神体会更深。

2018年夏天,野外实习的学生参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

1962年,为了防止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向首都北京肆虐,改善京津地带的风沙危害,林业部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300多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们不顾条件的艰苦,毅然决然北上奔赴塞罕坝。“他们当中很多也是大学生,当时能上大学不比现在上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容易。他们绝对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但是第一代建设者的孩子中没有几个上大学,因为那里条件艰苦,没有好的学校。”

尽管如此,林场建设者们还是无怨无悔地扎根在那里,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顶风冒雪、夜以继日,反复试验改进机械,对每块地进行研究,对每棵苗进行分析,终于取得了机械造林的决定性胜利。从1962年至2020年底,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创业与守业,塞罕坝森林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覆盖率从18%提高到82%,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2021年7月,思政实践课程团队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读书会

林场有很多防火塔,离城市、离林场总部都比较远,守塔的人可能一个冬天都住在那里。唐志尧说,有一对夫妻带着孩子住在防火塔里,孩子五六岁了还不会说话,因为那里几乎没有别的人去。这件事对同学们触动很大。“但只是参观,可能体会还不深,同学们会亲自动手挖坑种树,亲身去实践哪个坑挖出来栽的树好,哪个坑不行。让同学们自己去体验劳动的辛苦、创业的艰辛。”

2021年塞罕坝思政实践课程助教、城市与环境学院2019级本科生黄天耀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在我的价值观里,真永远是大于美和善的。亲眼看到塞罕坝风景,亲自踏足塞罕坝的森林,亲身体验最真实的塞罕坝生活,比在讲话中听塞罕坝精神好一万倍,我觉得这也是实践的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我还会跟同学们讨论,怎样科学地发展林场?比如栽什么树种、怎样科学造林、怎么管理等。”唐志尧补充说道,塞罕坝所在的围场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同学们还可以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是怎么交流融合的。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生态学一流学科

2011年,生态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亟待修订。2019年,唐志尧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主任后,主持修订了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经梳理整合教学力量,制定了适用于城市与环境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计划,完善了课程体系,为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志尧介绍说,实际上,生态学系的老师们一直在探索建设本科生课程体系,最后将其分为三个模块:生态学、演化生物学、保护与恢复生态学,学生可以在三个模块中自由选择。“我每年要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戎疆老师花很多时间讨论,比如课程怎么安排,请谁来上课。我们排课不但要考虑各个模块之间的差异,还要考虑生命科学学院和城市与环境学院学分要求的不同。”

2018年夏天,唐志尧在野外实习中带学生辨认植物种类

从2003年生态学专业第一年招收本科生以来,生态学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生态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唐志尧担任负责人的“未名学者生态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生态学拔尖计划2.0基地。生态学专业还在2021年被纳入‘强基计划’培养体系,每年可以招收30名‘强基计划’学生。”

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唐志尧一直强调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是在校园里,上完理论课之后,我也要带同学们去做调查。比如春季学期的课,我先在课堂上讲理论,5月份,我让同学们去校园里做样方。有的同学会选择树林,有的同学会选择草地,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目的都是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知识,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018年夏天,野外实习的学生在描述样方内的植物

2021年,唐志尧和吉成均、王戎疆、姚蒙、朱彪等几位老师一起改革“生态学实验方法”课程,在学校档案馆以东选择了一片树林作为样地,希望通过该课程让同学们了解校园生态系统的全部要素。“这门课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五位老师各自做生态学不同领域的研究,比如我是做植物群落的,王戎疆是做动物种群的,吉成均是做植物解剖的。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去了解身边的生态系统,掌握生态学的实验方法。”

唐志尧对生态学的发展充满信心:“在目前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背景下,生态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学专业已经进入了最好的时代。我们希望依托拔尖计划基地、强基计划以及塞罕坝国家站,秉承‘启发兴趣、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强调素质、开拓视野’的培养思路,不断探索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多模式、个性化培养。现在有了很好的生源,我们有动力、有信心培养对大自然生命活动有热情、对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并对全球和区域生态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专业人才。”

唐志尧表示,作为系主任,他将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鼓励同学们多样化发展。

个人简介:

2004年4月开始任教于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城市与环境学院,现任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获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曾宪梓优秀教学奖,2020年获评目前最好的足彩app优秀班主任,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专题链接: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